close

DSC_0305.jpg

 

 

 

 

 

 

 

 

 

 

DSC_0308.jpg

 

 

 

 

 

 

 

 

 

 

DSC_0313.jpg

 

 

 

 

 

 

 

 

 

 

DSC_0317.jpg

 

 

 

 

 

 

 

 

 

 

DSC_0322.jpg

 

 

 

 

 

 

 

 

 

 

DSC_0324.jpg

 

 

 

 

 

 

 

 

 

 

DSC_0328.jpg

 

 

 

 

 

 

 

 

 

 

DSC_0387.jpg

 

 

 

 

 

 

 

 

 

 

DSC_0315.jpg

 

 

 

 

 

 

 

 

 

 

DSC_0382.jpg

 

 

 

 

 

 

 

 

 

 

        「義」在中國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之中只排在儒家獨尊的「仁」之後,但義的概念在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卻是缺席的。儘管像是三個火槍手/三劍客這樣以兄弟情誼為主軸的作品,細觀其中還是以「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個較接近「忠」的概念的價值觀來推進主角們的行為;這同時讓我想到「忠孝節義」的排行,「義」卻排在了末位,不知道這是不是統治者害怕眾人揭竿起義的一種宣傳手法呢?近年與朋友們相交,總是放了較多的時間在互相交換彼此對學術專業或是倫理道德的認識與想法,反而少了點過往學生時代的少年任性,但我認為這樣的變化只是表面上的,本質上我還是依循著希望彼此都能一起成為更好的人,朝向更好的未來前進,同時我也希望對方能認同這樣的價值且一起努力;但若哪天彼此有難,只怕不要是什麼殺人越貨的荒唐勾檔,我大概也會先幫了再說吧。以誠相待,義氣相挺的友誼自古以來總是被傳為佳話,哪怕作為社會隱患的黑社會,也能以義氣為標榜示人,<艋岬>這部電影裡,白猴在打架時回應主角關於打架的意義的質問時只說了一句話:「拎杯沒聽過意義,只知道義氣啦!」我覺得這台詞編得真好,充分體現了「義」作為友誼關係的一種核心概念,也就是意義可以是相對的,但義氣卻是絕對且無法轉移/不會改變的。

 

         如果用義氣作為衡量友誼的標準,我那原本就少得可憐的朋友名單又會剩下多少呢?用這樣的方式去篩選朋友不是為了哪天走投無路時有靠山可以靠,而是以義氣為基礎的友誼本身需要雙方的認同才有可能穩固地存在,也才有可能是統一而純粹的關係。當我們在描述友誼時,總是用「一段」這樣的量詞去形容,隱隱暗示了其關係本身才是主體,卻忽略了雙方對這段關係的認識有很大的機率是不一致的,我想越是深入的關係就越是如此。如此一來,當雙方的認識出現分歧時,這段關係的本質就不可能像眾人想像的那樣單純,有時候這樣的分歧可以被協調,有時候無法,沒有了義氣作為永遠的最高準則,剩下的就是主觀的加減法而已了。這樣的友誼時常因為各種因素變質,耗損,消散,更不消說義氣本身的非理性特質也很容易與其他的動機因素混在一起;面對這樣矛盾又複雜的關係,我時常感到無力,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是個懶散的線性邏輯思考主義者,另一部分則是每當我發現這樣的歧異時,總有種被欺騙,或是「啊,原來我們只是這樣的關係而已嗎?」的傷感。我想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有人總是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去考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吧?

 

        我走在籠罩於大霧之中的森林裡,思考著這個問題卻無從結論,但或許我只是想逃避那個結論而已。

 

 

 

 

 

 

 

 

 

 

話說回來,這個地方真是不錯,要是未來有機會跟朋友們一起來住上一夜應該很不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刺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