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結果文創的報告終究是遲交了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讓我每每回顧都會在額上冒出三條斜線

明天要找教授請他大人不記小人過法外開恩放我一馬縱虎歸山

如果真的要說這項作業有教我什麼東西的話

那應該就是想做一本A4大小的玩票性攝影集

五百有找

 

生活也好

學習也好

攝影也好

總覺得自己太容易受到不必要的東西影響

其實到頭來很多東西都不是重要的

成績真的重要嗎?

我認為他最終代表的只是一種手段

在大學甚至是在一輩子裡所要學的

應該只是自身對知識的追求和伴隨而來的尊重吧

最近越來越感到知識的速食化

在各大書籍販賣通錄的排行榜上一查

這類的書本比比皆是

俗話說方便生隨便

雖然我自身正是這種現像的代表

但還是不得不為網路發達及報告生成速度的正向關係感到悲哀

現在研習知識好像只消GOOGLE個兩三篇文章

抓頭截尾後便儼然成了該領域的達人

達人有這麼好當嗎?

只看不做永遠不會學到事物的核心價值

當然可能有人會說

"難道想學地心引力就要去跳樓嗎?!"

這個嘛

你可以在原地跳一跳就好了嘛...

只有在不斷地體驗中才能得到頓悟

好吧

頓悟這個詞太造作

瞭解也可以

 

 

PX3開獎

總結下來對台灣的國際化事業頗有幫助

得獎名單的增加或許也意味著攝影族群的深度增加

我對得獎的作品沒什麼意見

畢竟我是個沒參賽沒得獎的人

而且它們大多都很有美感

至於作品中所要傳達的東西

就像我先前所說的

都是些很個人的跟我沒有關係的想法傳達

這樣說好像有點封閉

但這就跟我可以選擇不看海綿寶寶是一樣的道理

話說回來

台灣得獎作品中過半是城市面貌的描寫

風景類的獎項似乎掛蛋

台灣之美在哪裡呢?

 

克雷在擔心找不到風格

但我還是很納悶是否需要去追求這樣的東西

畢竟我會選擇這樣拍或那樣去處理照片

都是很直覺性的動作

而且事實上

我也並不認同把風格以色彩亮度或有沒有暗角

這樣的方式去解讀

更不認同把攝影作品的FU當做是風格的解讀

"FU"只是十分表象的感覺

但它在內在還是有著很基本的內心樣貌做為基底

這種時候就會覺得似乎該去唸些美學論文

但我根本沒興趣

打打看法心得只是娛性

我並沒有想要駁倒任何人

而塞了一堆資料後再故作知識份子姿態的行為

我也沒那樣的意志力去貫徹

我曾想過為什麼幾個對攝影比較有研究的朋友都認為我擅於地景而非人像

或許是因為我對風景有自己的看法

而對人物只是純粹的紀錄吧

至少現階段我不太能理解該對人物有什麼想法

不過說是想法好像也不太對

畢竟有時候我對著一團雜草拍照

真的要說有什麼想法恐怕也是事後應觀眾要求追加的

而這樣的事實說不定可以套用在大半的攝影師身上

所以我喜歡李小鏡

他的東西雖然嚇倒很多人

但在我看來卻頗為坦然真誠

那麼關於風格

這個討論話題最後終止於柯錫杰的作品

我想

或許在這時候特別適合將李旭彬的評論辦法拿出來賣弄一番

不要老是說"感覺"

多用大腦去講些更硬更實際的東西出來吧

回到柯錫杰的作品

雖然這樣的創作模式似乎已不再被重視

更甚者還會將其歸類到生活雜拍

但我認為柯錫杰作品的價值

並不在轉染法所帶來的色彩細節

而是他對世界有著極正向且開放的觀察角度

因此用色多採正色

像是正紅正藍正黃這些顏色都很常出現在他的作品中

柯錫杰對色調及色階的表現手法很強烈

但這種暗房處理手法卻又跟時下所謂的底片LOMO風不同

也許只是一種習慣的處理手法而已

而且他對細微的光影不論在想法或表現方式上都非常敏銳

針對封閉性的題材亦多有開放性的表現

硬要解讀的話大概是對自由的憧憬吧?

以上是我對柯錫杰作品的淺薄看法

但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柯老爺爺對世界的想法不是嗎?

 

或許PX3開獎所帶來的熱潮有點把我衝昏頭了

感覺有點像是國泰開門時從他房裡迎面衝來的熱浪

昨天看完攝影社的畢業展

其中有位學長放了他與攝影好友的出遊紀錄照

雖然我總覺得這樣的行為與其說是展覽

不如說是擺放神祖牌位更為貼切

但也多少讓我對自己偏向孤僻的攝影生活感到莞爾

對我來說攝影一直都是很個人的生活方式

也很難想像拍照時身旁跟了一打同樣拿著相機找東西拍的人群

但話說回來

他人的攝影生活如何與我並沒有關係

他人對攝影的解讀與我並沒有關係

有沒有得到PX3的獎項肯定與我的關係其實也不大

一切回歸於自身

這樣才會單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刺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