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_DSC9226.jpg

 

 

攝影沙漠中的幾許綠蔭—台南攝影教學藝廊海馬迴光畫館專訪

        在台灣對攝影稍有研究的群體裡曾有過這麼一句戲言「台灣是器材的天堂,攝影的沙漠。」身為亞洲相機器材貿易最興盛的國家之一,台灣所具備的攝影教育系統卻僅是其他專業科系的附屬學分。面對這樣的荒謬現象,台南海馬迴光畫館館主李旭彬為後進指點迷津,民國100年的元旦下午,在台南唯一的攝影教學藝廊中接受熱愛攝影的成大學生一次專訪

圖像文化的崛起

        近年來圖像文化興起的跡象處處可見,誠品櫥窗中擺著一臺臺要價不斐的塑膠玩具,到了觀光景點則人手一臺相機。李旭彬認為這樣的現象可由兩個角度去討論。 單就相機本身而言,它的存在是有其根本的目的,也就是紀錄。但其功能卻是多面向的,就如同一隻筆可以拿來繪畫寫作,自然也可以用來塗鴉記事,大眾拿相機去做什麼並沒有所謂的對錯之別,但李旭彬認為很多人拿相機不等於攝影興盛,而應被定義為一種文化現象,準確一點來說,是閱讀文化的喪失。

   但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現象卻也是一件好事,在早年一臺相機可以買下一棟房子,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習攝影,而現在人手一機,說是一種權力下放也不為過。在這樣的環境下,攝影似乎已成為一門顯學,但糟糕的卻是它沒有任何根本可言,我們所學習到的只是表層的皮毛,也因此,李旭彬成立了海馬迴光畫館。

藝廊成立的初衷

        李旭彬原本在國內讀的是土木,也是因此而開始學習攝影,期間也曾接受報界記者的教導,最後他有感國內攝影基礎的不足而選擇出國,並先後在紐約、舊金山以及義大利學習傳統攝影,學成歸國後則先在台北的視丘攝影藝術學院以及各大學間擔任講師,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民國九十八年四月始成立海馬迴光畫館。 海馬迴光畫館的架構本是參考美國的ICP(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這個機構除了攝影藝廊的功能,本身也提供攝影技術的教學,並與其他大學有教學合作的關係,而這也是海馬迴的最終目標。

   藝廊的工作團隊扣除目前仍在面試的工讀生為四人,館主負責宣傳活動,快計負責內部財務,並個別針對館內的教學項目擔任講師工作。然後李旭彬也不諱言海馬迴光畫廊的經營一直有財務上的困難,在缺乏贊助人的情況下,館內雖有攝影教學、展覽申請費以及各項攝影服務,但依目前的收支狀況恐怕只能再支撐兩到三年,而這些收入中又以攝影教學的部份為其主要收入。但隨著攝影風氣的增長,亦可望未來的市場擴大後能鹹魚翻身,打下穩固的經營基礎。

藝廊空間與工作

      現代網路空間的快速發展已產生諸多可供大眾觀看圖像的網路空間,亦或近年開始大受炒作的攝影集也能在家獨自觀賞,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體藝廊是否還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李旭彬認為攝影集或畫冊有其局限性,在書上你並沒辦法知道作者使用了哪種畫框,畫作的原始尺寸以及各作品間的擺放位置等等,這些看似微小的元素其實都與作者自身的想法有極大的關聯,而這些也是畫冊所沒辦法帶給觀看者的;網路相簿的狀況亦十分雷同,尤其它們又多是以單張作品的方式呈現,因此觀看者可能看完了這張作品就忘了上一張在講什麼,而各作品間的排設也未必有其關聯性,最後李旭彬也再三強調,現實空間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並不是坐在家中,觀看電腦或攝影集所能得到的。

  海馬迴光畫館除了受它邀請的攝影家不需繳交展覽費外,其餘申請人皆需繳費,而所有的作品都會先經過館主的審核。李旭彬表示,雖然提出申請的人不多,但藝廊本身與台灣有名的攝影師都略有交集,而藝廊的工作人員本身也時有攝影上的創作,因此藝廊本身並不擔心出現展覽的空窗期。也因此,海馬迴對展出的作品自有一套標準;雖在作品好壞的評選上多有主觀因素,但還是能從幾個基本方法去做出不失偏頗的決定。例如視其作品的表現方式便可看出作者的個人特質,人像、風景等不同主題亦有不同的拍攝角度與思考方式,這雖只是評選的一小部份,但也不失為精準的評選方針。

  單人展覽方面,雖然在技法上有其基本門檻,但藝廊本身更傾向關注作者的想法,若其作品思維夠好,那麼作品的表現技法部份也可以稍做妥協,唯一一點要注意的則是在同一批為同主題的作品中,創作風格不能有過大歧異;而若是多人聯展,則對作品的質量要求會更為嚴謹,以免其他展出人產生困擾,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作品中有不合標準者,則視作品數量而定。若是其數量基底夠大,則較易協調,但若展出作品本身數量不多,則可能會拒絕該作者的展出。

談攝影創作

      國內的攝影論壇時有創作上的爭論,因此也興起一種所謂「快樂就好」的論調。對此李旭彬認為攝影創作需要有一套自己的哲學思維,他提到:「攝影不同於繪畫,並非是訓練自身手眼協調的能力,也不像繪畫一般是從無到有的產生。由於攝影本身已有既定的器材形式,因此更注重作品表現的工藝,而這部份則需要具備理性與感性兩者特質兼俱的人才有辦法做好攝影工作。攝影器材只是一樣工具,重點是創作者要有強而有力的觀點。」李旭彬又說道:「人的視野很寬廣,但其實我們所注意到的範圍卻很窄小,因此在拍出一張視角與我們所見範圍相同的畫面時,其實我們所看到的並非原先的主題,而就只是一整個畫面而已,因此在攝影裡,符號、象徵等議題非常重要。」。

  此外李旭彬也談到了客觀性與獨創性的問題,他認為客觀不存在於攝影中,縱使是國際攝影權威的馬格蘭通訊社,它們現代的紀實作品也與過往有了極大的差異,現今的紀實照片已被加入大量的個人風格。而德國一名攝影師則以相同的拍攝方式去紀錄數百座水塔,其中對拍攝角度、時間、曝光數值等都力求相等,但最後卻發現他所拍出的作品竟每張都不一樣,彷彿水塔有了自己的生命一般。至於獨創性的問題,李旭彬認為獨創性在資訊流通、氾濫的今天已不重要,過度追求獨創性只會讓自己受到框架,李旭彬說:「當你看到一樣能觸動自己的事物,用心感受他,並以自己的方式將他紀錄下來,縱使與他人的成果相仿,但它仍舊是屬於你自己的東西。」。

談攝影評論與參展

        身為藝廊負責人的李旭彬認為,現今大眾仍未學會如何觀賞作品,而他提出了一項很實用的練習方法,那就是在評論一張作品時,完全不要使用「感覺」式的用語,例如「我覺得這張照片很美」或是「這張照片的色調很特別」等等,要要求自己將所感受到的東西以具體化的字句表現出來。海馬迴光畫廊也為此分別開設了「影像書寫」以及「批鬥大會」兩個課程,前者是經由個人興趣選擇後,對該專題進行大量閱讀與分析的課程,而後者則是經由眾人互相評議他人作品,並從中發現各自觀點的差異,在同整意見後進而求取進步的討論會。李旭彬笑著說:「真正的作品要能與大眾互動,而不該是沉浸在自我世界而難以理解的圖像,不然辦展覽的時候在展場中擺張椅子讓作者坐在上面思考不就好了嗎?」。

   李旭彬本身亦是一位致力於創作的攝影師,而他所關注的項目則是一般被稱為報導攝影的「社會風景攝影」李旭彬認為,現今台灣新一代的攝影師仍多致力於表現自身的經歷,而像這樣的創作在格局上自然就比較小,對社會大眾而言,所能帶來的貢獻也就有限,因此若想提升自己作品的層次,則不妨在自身紀錄生活的同時,也對身處的社會環境投注一些心力。 而對那些有心學習攝影的人,李旭彬也提出他的建議。他認為剛入門時,應先找尋自己有興趣的題材並努力拍攝,當遇到技術上的問題時再去解決。攝影集與畫冊可以多看,但不能只看這些東西,除了各種展覽,另外還要對自身所處的環境仔細觀察。 而對那些想自行舉辦展覽的創作者,李旭彬說道:「把東西拿出來前,要先想清楚自己要做的是什麼,要有明確的想法與架構,而非只是一堆好看的照片,要對被攝物有足夠的觀察能力,否則所拍的物件只是比較美的『到此一遊』照片。 」。

總結

        最後我們請李旭彬向我們推薦了國內與國外他所喜愛的攝影創作者。李旭彬認為陳界仁是他最喜愛的國內藝術家,也同時可能是台灣在國際上最著名的藝術家,陳界仁的創作方式是以攝影為媒材,但卻不單純是攝影作品,十分有特色;國外的部份,李旭彬介紹了與他同為創作社會風景攝影的Robert Adams以及作品中富含黑色幽默的Martin parr等二人,並希望大家會喜歡。

  對於他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李旭彬略為沉思後笑著說:「不然要做什麼?雖然沒有什麼樂趣,但攝影與教育所帶給我的意義便遠比其他工作來得多,雖然目前的市場是被3C廠商佔據,所以這樣的工作不像其他行業來得樂觀,但如果沒有人先去做,那麼後面想從事這個區塊的人也不會有機會出頭,所以要先做大才行。」。 李旭彬希望海馬迴這個地方除了能推廣攝影知識以外,也能成為一個對攝影有心的創作者,在替代展場與專業拍賣藝廊之間的一個中介點,畢竟掛在咖啡廳裡展出的照片又會有多少人給予重視呢?

 

海馬迴光畫館官網:http://www.fotoaura.com.tw/index.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刺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